
为何说中方稀土管制四连击杀伤力十足 稀土反制屡试不爽。中国稀土为何成为应对贸易摩擦的有效工具?在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的情况下正规实盘配资,中国的稀土管控措施为何能屡次奏效,成为反击的关键手段?

稀土是一种由17种元素组成的统称,被称为“工业维生素”。轻稀土在新能源、AI等行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,如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和风电机组。重稀土则更为珍贵,特别是在军事和航空领域不可或缺,例如美国F-35战斗机每架需要417公斤重稀土,用于发动机涡轮和雷达系统等核心部件。

过去,美国曾是稀土的主要生产国,但在上世纪80年代因开采和分离过程中的污染严重及成本高企,逐渐将产业外包。中国凭借丰富的稀土资源和低廉的劳动力,逐步成为主要的稀土供应国。早期中国以低价出口原料为主,直到徐光宪院士攻克了稀土分离技术难题,才彻底改变这一局面。

经过几十年的发展,中国从“稀土资源大国”转变为“稀土生产大国”,年产量约占全球70%,掌握了超过90%的稀土冶炼能力,特别是重稀土产能占全球98%以上。

2025年10月9日,中国商务部宣布新规定,对含有中国重稀土成分的境外制造产品和技术实行出口控制。新规要求,含有0.1%及以上中国重稀土成分的境外制造稀土磁体和部分半导体材料,以及利用中国稀土技术在海外生产的相关产品,必须先取得中国许可证才能出口。这项措施特别针对军事和芯片等敏感领域,给美国军工和半导体产业带来冲击。

例如,美国F-35战斗机生产线可能因稀土短缺而停滞,英特尔、QCOM等厂商的先进工艺芯片开发项目也面临磁体库存告急的问题。尽管美国拥有稀土资源,但在提炼技术和产业链方面与中国存在差距。美国加州的稀土矿纯度不达标,新建分离厂缺乏技术支持,导致重稀土元素回收效率低且成本高。

美国重建稀土产业链面临诸多挑战,如环保审批流程复杂、技术工人缺乏、成本高昂。即便投入大量资金,短期内也难以解决供应缺口。中国的稀土反制措施之所以有效,不仅因为产量和技术优势,还在于其全面布局和精准打击。
新规定建立了一套覆盖“产品-技术-用途”的多维监管体系,堵住了转口漏洞,将稀土开采、冶炼分离等整个链条的技术纳入管控范围,并特别锁定军事和高端芯片等敏感用途。与美国的强硬态度不同,中国采取“刚柔并济”的策略,既坚持原则又留有弹性,为全球产业链提供合理空间,对于人道主义用途的稀土出口也尽量满足需求,因此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理解和认可。
中国稀土的强大源于数十年的努力和积累,不仅成为应对西方挑衅的有力武器,也体现了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上的话语权。随着稀土管制深入正规实盘配资,中美之间的博弈可能会长期化,但依靠这一重要资源和强大的产业基础,中国在这场较量中占据主导地位。为何说中方稀土管制四连击杀伤力十足 稀土反制屡试不爽。
刚速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